这个组合好像见得不多。我是小熊换成小小熊的,对小小熊导星表现如何心里非常打鼓。60SA更是新上市的东东,姑且算吃个螃蟹么。
主镜:裕众天虎60SA、小黑F5
赤道仪:UMI小小熊谐波
纬度座:小象、mini小象
重锤:2Kg(加装、不加装)
三脚架:CF40碳纤维脚架
相机滤镜:振旺ASI294MM Pro + 36mm滤镜轮及滤镜一套
其他:振旺盒子、EAF、OAG导星、导星相机、线若干
1. 导星测试设置
1.1 导星影响因素太多,除了赤道仪和载荷这两个主要因素外,还受到极轴精度、视宁、天区位置、线缆、风等等各种因素影响,很难完全100%隔离做单因素公平对比。就着各种客观条件尽量控制变量,能得出多少结论算多少吧。
1.2 这组测试中使用振旺盒子默认导星设置,使用oag+120mm导星,2秒导星曝光时间,一方面看RMS误差数据,一方面观察导星曲线,一方面观察校正信号。
2. 情人节当晚及次晚,小熊抗60SA测试情况:
2.1 晚上七点多,使用mini小象纬度座,无重锤,导星相机bin2:
RMS误差在1.2角秒左右,瞬时导星误差时有跑到2角秒左右,赤经/赤纬极大极小值差到3.5角秒左右。
2.2 晚上九点多,使用mini小象纬度座,无重锤,导星相机bin1:
RMS误差在0.4-0.5角秒左右,瞬时导星误差偶有跑到1角秒左右,赤经/赤纬极大极小值差到1.5角秒左右。
2.3 晚上十一点多,使用mini小象纬度座,无重锤,导星相机bin1:
RMS误差在0.6-0.7角秒左右,瞬时导星误差偶有跑到1角秒左右,赤经/赤纬极大极小值差到3角秒左右。
2.4 晚上十一点多,使用mini小象纬度座,加重锤,导星相机bin1:
RMS误差在0.5-0.6角秒左右,瞬时导星误差偶有跑到1角秒左右,赤经/赤纬极大极小值差到2角秒左右。
2.5 凌晨0点多,使用小象纬度座,带重锤,导星相机bin1:
RMS误差在0.4-0.5角秒左右,瞬时导星误差偶有跑到1角秒左右,赤经/赤纬极大极小值差到2角秒左右。
2.6 第二天晚十一点多,与2.5同样的设置,同样的目标,再次测试:
RMS误差在0.4-0.5角秒左右,瞬时导星误差偶有跑到1角秒左右,赤经/赤纬极大极小值差到2角秒左右。
3. 现象观察:
3.1 小小熊抗60SA的重量,赤经轴经常多次校正都较不回误差0点,有时甚至持续几十个校正周期都在0点的同一侧。但是又不是真的完全校正不回去,时间足够反正它最终也能校正回去。总之我把赤经修正强度调到120%使用。之前用小熊或EQ6R或GEM45,貌似往往一次校正就过头,把修正强度调到60-80%使用。
3.2 2.1和2.2这相隔差不多2小时的两次测试,都是使用mini小象纬度座,bin2和bin1,以及时间不同,导星误差差异很大,不知道为啥?bin2我在其他赤道仪上觉得挺没问题的
3.3 上面2.3和2.4的时间离的近,天区和各条件接近,主要就是对比mini小象纬度座和小象纬度座(因为mini象轻了0.6公斤):我的观察是用小象明显导星有提升。mini象手摸着感觉还挺稳的,但我觉得还是刚度不够,载重情况下赤经赤纬(尤其是赤经)来回校正,还是受影响。
3.4 上面2.4和2.5的区别是加重锤,其他各条件包括时间基本差不多,导星有可以感知的改善,改善量在0.1角秒左右。
3.5 2.5和2.6这相隔差不多24小时的晚上同一时间的两次测试,都是使用小象纬度座,导星表现一致稳定。
4. 小小熊抗小黑(使用2.5同样的设置)情况:
4.1 小黑换了宽轨没法直接接在小小熊上,小黑另一侧的红色闲鱼鸠尾板偏窄一点,也固定不上,后来垫了个约1mm厚的长片,固定上做了测试。
4.2 导星情况:RMS误差在0.4-0.6角秒左右,瞬时导星误差偶有跑到1角秒左右,赤经/赤纬极大极小值差到2.5角秒左右。
5. 小结:
5.1 关于纬度座,把mini象换成小象能把导星从0.6量级提高到0.4量级,还是比较明显。
5.2 至于重锤,添加重锤把导星从0.6量级提高到0.5量级,有可以感知的提升。
5.3 至于载荷,小小熊抗的载荷从60SA换成小黑,导星从0.4量级变成0.5量级,明确会变差一些。
5.4 小小熊抗60SA+294MM这一坨,其实才300mm的焦距,一个像素就3个多角秒了,不管用啥纬度座用不用重锤,这个级别的导星精度,完全够用,绰绰有余。
5.5 小小熊抗小黑+294MM这一坨,按达到的RMS0.5左右最大值1左右的导星精度,对750mm焦距来说,我也可接受,尤其是现在有升级版的bxt星点可以躺平哈哈。
5.6 小小熊比小熊总体安静很多,但载重较大时赤经轴发出的那个不太响但不均匀的赫拉赫拉的声音是咋回事,听着有点怪。
最后上两张图,凌乱美学哈哈:
星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