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HD的2800mm焦距无减焦直接拍,这焦距好难驾驭,导星解析极轴处处是难题,但是确实能拍到像头一样大的气泡星云哈哈。。。市区八级楼顶,曝光两晚累计七个小时。
关于气泡星云的形成机制我也不太确定,我的理解大概是这么回事儿:
宇宙物质的生命周期演化:星际物质 --> 星云 --> 分子云核 --> 原恒星 --> 主序前星 --> 主序星(我们太阳就处于这个阶段) --> 红/蓝巨星 --> (超新星爆发) --> 白矮星中子星等。就是引力作用下,物质从稀薄到稠密到压力大到聚变反应到爆发到沉寂。
这个气泡星云应该是正好有片物质处于分子云核阶段(比较稠密,但还算不上星星)的时候,有另一个年轻恒星(就是气泡里左上角那颗)正好在其内部开始大规模核聚变燃烧,往外吹出各种强烈辐射,把本来的分子云核的一部分吹散到外部形成气泡。
按说这种虽然比较巧,在宇宙层面应该也不罕见,只是这个离我们比较近,几千光年,我们能看得见。
关于气泡星云的形成机制我也不太确定,我的理解大概是这么回事儿:
宇宙物质的生命周期演化:星际物质 --> 星云 --> 分子云核 --> 原恒星 --> 主序前星 --> 主序星(我们太阳就处于这个阶段) --> 红/蓝巨星 --> (超新星爆发) --> 白矮星中子星等。就是引力作用下,物质从稀薄到稠密到压力大到聚变反应到爆发到沉寂。
这个气泡星云应该是正好有片物质处于分子云核阶段(比较稠密,但还算不上星星)的时候,有另一个年轻恒星(就是气泡里左上角那颗)正好在其内部开始大规模核聚变燃烧,往外吹出各种强烈辐射,把本来的分子云核的一部分吹散到外部形成气泡。
按说这种虽然比较巧,在宇宙层面应该也不罕见,只是这个离我们比较近,几千光年,我们能看得见。
- 拍摄地点: Ocean 星空之下
- 镜头/望远镜: Celestron C11HD
- 相机: ZWO ASI533MMP
- 赤道仪: iOptron GEM45 G
- 滤镜: Antlia 3nm SHO
- 拍摄张数: 约430张
- 曝光时长: 60秒
- 天球定位图
星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