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全食HDR延时

前言💡:早在今年年初就计划了此次的月全食拍摄,但一直困扰于拍摄形式,网上无论是单张HDR照片还是延时视频都已被大佬们玩出花,因此突发奇想,如果把HDR+延时组合起来会是怎样的效果?上网一查发现尝试过此拍摄方式的人较少,教程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只能自己摸索。
难点分析🤔:众所周知,月全食整个过程的亮度变化极大,因此需要频繁调整相机的曝光,且偏食时刻暗部和亮部的光比巨大,普通相机的动态范围通常只有14档,哪怕拍摄RAW格式也难以招架,因此包围曝光成了必选项。
器材准备💰:相机为索尼的A1M2,主镜为裕众天虎130 APO Pro,搭配ES的2x增倍镜,焦距来到1820mm,焦比由原来的F7缩小为F14,导星镜焦距240mm搭配振旺ASI 585MC相机,赤道仪为信达的AZ-EQ 6,电调使用振旺的EAF,两台笔记本电脑。
参数设置⚙️:相机设为A档,ISO自动(最低100,最高12800),ISO自动最小快门为1秒,白平衡固定,静音快门,关闭降噪和防抖,打开峰值对焦,拍摄模式为连续包围曝光(0EV、-3EV、+3EV、-6EV、+6EV),使用快门线每15秒触发,每次触发5张。一台笔记本连接赤道仪和导星相机,极轴校准至1角分以内,使用FireCapture进行月面跟踪,并在拍摄过程中操作赤道仪对画面构图进行微调,另一台电脑连接相机使用索尼原厂的Imaging Edge Desktop进行参数微调。
前期不足🙃:北京今年的降水颇多,9月6日查询多个软件(Windy、墨迹、天文通等)都显示有云的概率极大,因此原本打算第二天前往内蒙,但是9月7日起床发现天气有所好转,因此还是选择在家附近进行拍摄(偷懒了)。但未曾想到,9月8日凌晨0点左右陆续飘来了一些薄云,算是此次拍摄中最大的不足。其次,虽然在满月时刻精准对上了焦,但发现拍着拍着焦点还是发生了偏移,怀疑是调焦座刚性不足,且尾部加了延长筒、增倍镜和相机过重导致的。此外,虽然将相机的ISO自动最小快门设为了1秒,但发现索尼A档的逻辑是:当光线不足时,优先提升快门速度,当快门速度到达上限时再提升ISO,如果ISO也提升到上限时曝光依旧不足,那就继续提升快门速度,这就导致原本15秒的间隔在全食前后的时刻不足以完成5张的包围曝光,有的拍成了3张(-3EV到+3EV)有的拍了4张(-6EV到+3EV)。最后,之前看网上分享用A档拍月食的教程,有说测光模式用强光的也有说用点测光的,因此在实际拍摄中我进行了两次切换,导致整个延时的光影有两处过度不自然。
后期噩梦😷:此次月全食总计拍摄了5000多张RAW文件,占用硬盘存储约500GB。首先对素材进行人工筛选,将月球被云完全遮挡的进行剔除。然后进行HDR合并,原本打算用LR每5张进行堆叠然后合并,但由于上文提到的由于A档导致的包围曝光张数不统一的问题,再加上LR总是合成失败,因此又考虑使用Capture One但合了几张后发现效果还是不太行,最终决定使用PS对1000多组照片进行手动HDR合成,但也因此发现了一个Bug:哪怕输入的照片相同,PS的HDR合成结果居然偶尔还会不一样???处理这1000多组合照片就花费了将近4天的时间,快来个大佬告诉我有没有更高效的方法!!!然后将这些合成好的HDR照片拖进达芬奇做初步的手动对齐,这个步骤比较简单大概花了2-3小时,然后导出成TIF序列再转DNG,使用LRTimelapse进行延时处理,选取关键帧进行调色+自动过渡+去闪,将处理好的照片再导进达芬奇,使用PlanarTracker进行跟踪并稳定画面,最后再做降噪、二次去闪和锐化,导出成片。
总结:此次月全食HDR延时算是第一次勇敢的尝试,虽然前期拍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后期处理也有些低效和原始,但好在成片勉强能看,也算是吸取了一些经验教训,希望下次能弥补自此拍摄中存在的不足,也希望有大佬能提供一些更好的方案。

  • 拍摄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镜头/望远镜: Sky Rover 130 APO Pro
  • 相机: Sony A1M2
  • 赤道仪: Sky Watcher AZ-EQ6 Pro
  • 导星镜: 60/240mm
  • 导星相机: ZWO ASI585MC
  • 巴洛镜: Explore Scientific 2x增倍镜
  • 拍摄张数: 5174

评 论